最新成果

谢花林,何亚芬著:中国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9-02-27 15:51:14] [访问量:]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8年,12月


中国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研究 

谢花林 何亚芬 著


内容简介

经过长期发展,我国耕地开发利用强度过大,一些地方地力严重透支,水土流失、地下水严重超采、土壤退化、面源污染加重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当前,国内粮食库存增加较多,仓储补贴负担较重。同时,国际市场粮食价格走低,国内外市场粮价倒挂明显。因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上述论述表明了中国未来实施粮食安全的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建议》说明中指出利用现阶段国内外市场粮食供给宽裕的时机,在部分地区实行耕地轮作休耕,既有利于耕地休养生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平衡粮食供求矛盾、稳定农民收入、减轻财政压力。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国家可以根据财力和粮食供求状况,重点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开展试点,安排一定面积的耕地用于休耕,对休耕农民给予必要的粮食或现金补助。上述论述提出了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构建的理念、目标和方向。由于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涉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村集体、农业企业、农户等利益相关者,但各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动机和利益诉求存在差异,其中,政府的利益诉求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农业企业的利益诉求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农户的利益诉求是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要使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有效的可持续运行,就必须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保证各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协商、合作,就必须构建一个基于利益相关者行为协同的制度框架。

经过多年过度耕作以及粮食丰产后,目前中国面临严重的土壤短缺及土壤污染问题。在部分地区实施可耕地休耕以及轮作制度,既有利于耕地休耕生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平衡粮食供求矛盾、稳定农民收入、减轻农民收入、减轻财政压力。据水利部门2015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农业消耗中国大部分的水源,每年用量超过3400亿立方米,占到供水总量的55%。专家们指出,山东、河南、河北和辽宁等部分头号主产区水源短缺,其他一些地区的干燥状况可以与约旦和阿曼相比。同时,城市化进程以及工业发展意味着水资源消耗将继续增加,即气候变化加剧水源供应短缺问题。一些地方地下水严重超采、重金属污染加重以及水土流失,应当成为试点项目的重点区域。开展这项试点,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影响农民收入为前提,休耕不能减少耕地、搞非农化、削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急用之时粮食能够产得出、供得上。同时,要加快推动农业走出去,增加国内农产品供给。耕地轮作休耕情况复杂,要先探索进行试点。因此,如何立足于我国国情、政情和农情,从经济因素(国内外粮食价格、粮食供求状况、粮价补贴等)、社会(农民收入)、生态(水资源安全、耕地休养生息)、政治、科技进步等方面研究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的背景与特征,从而为我国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的构建和有效运行提供依据。

本书通过文献归纳、经验问题比较、调查访谈、计量经济模型、选择性实验和案例研究以及演化博弈分析等方法进行多口径、多维度的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研究。本书共八章,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如下:

1绪论。首先,介绍了本书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其次,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评价。最后,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本书的研究目的与内容、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2我国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的理论基础研究。首先,对国内外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进行回顾、分析和总结。其次,引入粮食产需平衡指数,结合VEC模型和VAR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和格兰杰因果等方法,探究了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对我国粮食安全和休耕的影响。再次,通过引入西方经济学的生产曲线、成本曲线、无差异曲线等经济学模型对休耕农户的行为机理进行研究,从理论上揭示了老龄化农户、稳定型兼业户、非稳定型兼业户和纯农户等不同类型农户的休耕行为选择机理。最后,从我国耕地轮作休耕的规划制度、激励制度、约束制度以及监督制度四个方面初步构建了我国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的逻辑框架。

3  不同试点区休耕政策实施现状及农户参与行为调查分析。首先,分别对重金属污染区、贵州省石漠化休耕区以及衡水市地下水漏斗休耕区的工程落实情况与实施进展进行概述。其次,介绍样本地农户的调查情况,具体包括农户的样本数量,调查方式以及样本基本情况,为研究的可行性提供数据支撑。最后,结合实际数据从农户对休耕工程的认知程度、满意程度以及对休耕政策的反馈等三方面分析农户对休耕政策的响应情况。

4休耕利益相关者行为及其博弈分析。首先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界定休耕过程中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厘清各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目标,明确各利益相关者的行为特征和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以此为基础构建博弈模型分析各利益相关者间的利益均衡条件。其次,分别构建政府与农户、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农户群体之间的休耕博弈分析模型。

5我国耕地休耕激励制度研究。首先,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别对重金属污染区、西南石漠化地区以及华北地下水漏斗区休耕农户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其次,对不同地区的休耕补偿标准进行核算。最后,对完善我国现有休耕激励制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6我国耕地休耕管控制度研究。首先,以重金属污染区为例对休耕管控的博弈主体和策略进行分析。其次,分别构建政府与农户、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休耕管控策略的演化博弈模型,通过仿真分析拟得出最优策略。最后,对构建我国休耕管控制度提出对策建议。

7我国耕地轮作休耕监督制度研究。首先,在揭示我国耕地休耕监督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地方政府和休耕农户之间的监督博弈,构建了我国耕地轮作休耕的多主体协同监督框架。其次,构建监督博弈分析模型,探索系统有效的监督博弈规则。最后,对构建我国耕地轮作休耕监督制度提出对策建议。

8结论与对策建议。首先,对本书研究的内容进行总结。其次,结合本书研究结论分别从完善休耕激励制度、构建休耕管控制度和休耕监督制度三个层面提出对策建议。

    制度研究本身极为复杂,耕地休耕制度更是如此。本书所涉及的研究内容可能还未覆盖到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的方方面面,在理论和方法上还不够成熟,加上作者能力有限,书中不免有欠妥之处,恳请读者不吝斧正。

 





地址:江西财经大学(蛟桥园南区)综合楼十一楼
联系电话:0791-83820732 邮箱:slendershu@163.com
江西财经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 版权所有